1.1 U F B R' D' U2 B F R2 D' B U' F L R' U2
. 全奇偶公式编码方式:(基于奇偶22*21公式完全公式化)
XE,HP,NS,ZD,RJ,奇偶A-L.【棱块编码为5组】
b. 常规奇偶编码方式:(DBL-UF中一般棱块固定在E)
XE,HP,NS,ZD,RJ,LE奇偶A-E.【棱块编码为6组】
c. 棱块反编编码方式:(红色为反编编码)
MT,YC,QI,KH,PW,FG,奇偶M-X.【棱块编码为6组】
首先在缓冲位上看到编码X,由于MX反编所以将其编到M并从位置M继续编码。接着在位置P上看到编码N,由于NW反编所以将其编到W并从W继续编码。这一例在编码长度上比较正常,MX在同一循环中(在常规法编码下)并且MX都不在原位以及互换位,反编法和常规法的编码长度一样。
1.2 R F L D U' B R2 L' U R2 F U L D R' L2
a. 全奇偶公式编码方式:
TQ,CL,FX,MH,奇偶A-Y.【棱块编码为4组】
b. 常规奇偶编码方式:
TQ,CL,FX,MH,YE,奇偶A-E.【棱块编码为5组】
c. 棱块反编编码方式:
TQ,CL,FM,HY,奇偶M-X.【棱块编码为4组】
反编法具体过程不再详述。在这一例中MX这两个块在同一循环中,并且编码M已经在位置X,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情况下,反编法的编码数比常规法少1组。
1.3 B' L2 B U2 R D2 L2 U' R2 F' D U F' U F' D U' R
a. 全奇偶公式编码方式:
TQ,CL,FH,YG,MX,奇偶A-M.【棱块编码为5组】
b. 常规奇偶编码方式:
TQ,CL,FH,YG,MX,ME奇偶A-E.【棱块编码为6组】
c. 棱块反编编码方式:
TQ,CL,FH,YG,奇偶M-X.【棱块编码为4组】
在这一例中MX两块仍在同一循环中,但是比较极端的是编码M在位置X、编码X在位置M,两块均在互换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反编法编码长度要比常规方法少2组。但是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比较低,只有0.75%。
1.4 R D B' L2 U D' L' B F L2 D' F2 B R' L U' D' B
a. 全奇偶公式编码方式:
G+K+,FJ,MO,IQ,XY,奇偶A-Q【棱块编码为5组】
b. 常规奇偶编码方式:
G+K+,FJ,MO,IQ,XY,QE,奇偶A-E【棱块编码为6组】
c. 棱块反编编码方式:
G+K+,FJ,XY,QM,OI, 奇偶M-X【棱块编码为5组】
在这一例子中,MX在不同循环中,可以看到反编法的编码长度仍然比常规法编码长度少一组,原因是小循环。在常规法中,可以看到Q-X-Y这三块处于一个独立的循环,处理时是需要一组编码将小循环与当前的循环连接起来的(之前用扑克讲解盲拧原理的视频里提到过一次)。但是反编法由于把MX互换,编码时MX被连接了起来,在反编法中不存在这一个小循环,所以编码比常规法要少一组。
1.5 R U2 L' D' L F' R2 B' D B' U' B' D' U' B' R F
a. 全奇偶公式编码方式:
EQ,XY,奇偶A-Q【棱块编码为2组】
b. 常规奇偶编码方式:
EQ,XY,QE,奇偶A-E【棱块编码为3组】
c. 棱块反编编码方式:
EQ,MX,YQ,奇偶M-X【棱块编码为3组】
为了方便对比,这个打乱是通过上一个打乱做了一个公式做出来的。可以看到常规法编码下MX在两个循环中,正常应该比常规法少1组编码,但这一例中M归位,此时就相当于需要再多加一组编码将M调整到X,所以反编法编码长度和常规法一样。
1.6 U2 F2 R2 D' R2 U' F2 U2 F' D2 F' D' U' F D' R2 F R2
a. 全奇偶公式编码方式:
EQ,JY,奇偶A-Q【棱块编码为2组】
b. 常规奇偶编码方式:
EQ,JY,QE,奇偶A-E【棱块编码为3组】
c. 棱块反编编码方式:
EQ,JY,QM,XM,奇偶M-X【棱块编码为4组】
为了方便对比,打乱依旧是做出来的。这一例子和1.3一样,也是比较极端的一个例子,出现概率很低(0.75%)。1.3是反编法相对长度最短的情况,这个例子是反编法相对长度最长的情况。原因也显而易见——MX两块均归位,需要加两组编码调整,相当于多出现了一个小循环。这种情况下反编法编码长度比常规法多1组。(实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临时选择常规法做奇偶,来避免多一组编码。)
2.1 U F B R' D' U2 B F R2 D' B U' F L R' U2
a. 全奇偶公式编码方式:(基于奇偶22*21公式完全公式化)
XE,HP,NS,ZD,RJ,奇偶A-L.【棱块编码为5组】
b. 常规奇偶编码方式:(UFR-UF中一般棱块固定在G)
XE,HP,NS,ZD,RJ,LG,奇偶A-G.【棱块编码为6组】
c. 棱块反编编码方式:(红色为反编编码)
XE,DR,JL,GO,MT,YC奇偶A-G.【棱块编码为6组】
AG反编的本质实质上和MX反编一样,就是把A看作G、把G看作A,但是由于涉及到缓冲块可能有些人会不太理解,说详细一点就是将缓冲块A看作普通色块G,而将色块G看作缓冲块A来借位。比如这个例子里在位置E看到色块H,这时就把H当作缓冲块借位到编码D,如果再另外有小循环处理方式一样。接着在位置L看到色块A,这时把A当作G编码到G并从位置G继续编码。以上就是AG反编的编码方式。
这里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了,这样常规法和反编法的结果不是一样的么,最后奇偶都是AG互换?确实是这样,但反编法的主要优势仍然是在编码长度上,这一例子AG在同一循环中,比较正常,所以编码长度一样。
2.2 D' R2 U F2 D2 R F' B R2 U2 F' B' D' L2 R' F2 L2
a. 全奇偶公式编码方式:
SE,CQ,WG,IM,GO,YK,奇偶A-O.【棱块编码为6组】
b. 常规奇偶编码方式:
SE,CQ,WG,IM,GO,YK,OG,奇偶A-G.【棱块编码为7组】
c. 棱块反编编码方式:
SE,CQ,WG,IM,OY,KO,奇偶A-G.【棱块编码为6组】
这个例子就很有意思了,可以看到在常规法中编码是7组(浮动缓冲技术不在讨论范围内),原因还是小循环。A和G不在一个循环中,反编就相当于把AG所在的循环连接了起来,可以少1组编码。
但是其实常规法如果这样来编码——SE,CQ,WK,OY,KG,IM,奇偶A-G,编码长度会是6组,原因还是小循环,这里不展开说明原因了,多用不同借位编几次就能明白。但是实际编码的过程中不可能预知小循环的情况,不可能看到7组编码之后再回头重编一个6组的编码,而反编法则不会有这个问题,无论怎么去借位,在这个例子中编码长度都是6组。所以说反编法可以让编码长度更稳定,小循环越多,反编法编码长度有优势的概率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