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现行的魔方转动描述法存在极其严重的弊病。当然我指的是立方体的或长方体的方转动描述法,其他奇形怪状的我不敢说。
首先符号系统紊乱繁杂,叫人难以看懂。对于高阶魔方转动的描述一点都不好。
我们用下面的方法建立魔方的块块与坐标的对应关系:
1. 当魔方阶数 n 是偶数
以每一块距离原点最远的那个顶点的坐标作为该块的坐标。例如 2 阶魔方左上前角的坐标为 (-1,1,1)。
2. 当魔方阶数 n 是奇数
以每一块的中心位置的坐标作为该块的坐标。例如3阶魔方顶层的中心块的坐标为 (0, 0, 1)。下面还用到取整“[]”。取整函数 [x] 的定义是小于或等于 x 的最大整数,例如 [2]=2,[2.5]=2,[-2.5]=-3,[-2]=-2。
前层块的 Y 坐标都等于 [n/2],后层块的 Y 坐标都等于-[n/2],
左层块的 X 坐标都等于-[n/2],右层块的 X 坐标都等于 [n/2],
顶层块的 Z 坐标都等于 [n/2],底层块的 Z 坐标都等于-[n/2]。
什么一会儿取那个顶点的坐标作为该块的坐标。一会儿取每一块的中心位置的坐标作为该块的坐标。嫌不嫌烦啊。 我的方法就不用分奇偶。坐标都是整数,而且巧妙的避免了“0”的出现。
什么L,R,U,D,F,B。仅仅是表方位的,之间不能运算,没有什么大的联系。我的X,Y,Z,-X,-Y,-Z。不但表方位,而且之间还可以运算。就是空间解析几何里面的“外积”。自己去翻书吧。
缺少对魔方内部包含的不可见小块的描述。比如4阶内部的二阶的小块。更不用说对其的复原。
缺少对长方体魔方转动的描述。
对同一转动过程的描述会因为观察的方位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的复原习惯不同。我习惯将最后一层放在下面复原而不是一般的放在上面复原。所以所有的公式就都要改。这两个操作序列之间就不易转化。还要依赖JAVA来直观得出。即使有转化方法,也太复杂了。是一长串列表,给出所有可能。繁。
还是不承认奇数阶魔方正中会动,硬要说可以通过相对运动来代替。而且硬要说该层转动90度是转动了两下。简直无法理解。
我还是提倡我的X,Y,Z,-X,-Y,-Z系统。L,R,U,D,F,B很烂。
我觉得现行的魔方转动描述法存在极其严重的弊病。当然我指的是立方体的或长方体的方转动描述法,其他奇形怪状的我不敢说。
首先符号系统紊乱繁杂,叫人难以看懂。对于高阶魔方转动的描述一点都不好。
我们用下面的方法建立魔方的块块与坐标的对应关系:
1. 当魔方阶数 n 是偶数
以每一块距离原点最远的那个顶点的坐标作为该块的坐标。例如 2 阶魔方左上前角的坐标为 (-1,1,1)。
2. 当魔方阶数 n 是奇数
以每一块的中心位置的坐标作为该块的坐标。例如3阶魔方顶层的中心块的坐标为 (0, 0, 1)。下面还用到取整“[]”。取整函数 [x] 的定义是小于或等于 x 的最大整数,例如 [2]=2,[2.5]=2,[-2.5]=-3,[-2]=-2。
前层块的 Y 坐标都等于 [n/2],后层块的 Y 坐标都等于-[n/2],
左层块的 X 坐标都等于-[n/2],右层块的 X 坐标都等于 [n/2],
顶层块的 Z 坐标都等于 [n/2],底层块的 Z 坐标都等于-[n/2]。
什么一会儿取那个顶点的坐标作为该块的坐标。一会儿取每一块的中心位置的坐标作为该块的坐标。嫌不嫌烦啊。 我的方法就不用分奇偶。坐标都是整数,而且巧妙的避免了“0”的出现。
什么L,R,U,D,F,B。仅仅是表方位的,之间不能运算,没有什么大的联系。我的X,Y,Z,-X,-Y,-Z。不但表方位,而且之间还可以运算。就是空间解析几何里面的“外积”。自己去翻书吧。
缺少对魔方内部包含的不可见小块的描述。比如4阶内部的二阶的小块。更不用说对其的复原。
缺少对长方体魔方转动的描述。
对同一转动过程的描述会因为观察的方位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的复原习惯不同。我习惯将最后一层放在下面复原而不是一般的放在上面复原。所以所有的公式就都要改。这两个操作序列之间就不易转化。还要依赖JAVA来直观得出。即使有转化方法,也太复杂了。是一长串列表,给出所有可能。繁。
还是不承认奇数阶魔方正中会动,硬要说可以通过相对运动来代替。而且硬要说该层转动90度是转动了两下。简直无法理解。
我还是提倡我的X,Y,Z,-X,-Y,-Z系统。L,R,U,D,F,B很烂。
不知这样改是否好些???不好,大家再改??? [em28][em28][em28]哈哈,才发现秋紫红的签名也改了,OK!!![em07][em07][em07]
哦,用俺这双“慧眼”看,好象秋紫红的理论有点G老师的超浓缩、超优化的味道。不知G老师对此有何看法???是否也支持X,Y,Z,-X,-Y,-Z系统???[em28][em28][em2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5 12:48:12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5 8:33:41编辑过]
繁。
还是不承认奇数阶魔方正中会动,硬要说可以通过相对运动来代替。而且硬要说该层转动90度是转动了两下。简直无法理解。
我还是提倡我的X,Y,Z,-X,-Y,-Z系统。
乌木说得有理!
对不同层次要求的区别对待。[em17]
乌木所言本人不能赞同,我想总不能(况且也不可能)将微方程改写成小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况且此处讨论问题的力度也是儿童不能涉脚的.
邱志红真是说到点子上了,乱其八糟的表达,自相矛盾的定义和术语,就连所谓原创者都一头号雾水,何以服人?用不了多久,魔方吧该设外事翻译局了.
仅仅是2阶到5阶,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术语?其实在一个统一理论(比如N阶定律或其它什么可以被人完全接受的统一理论)的规范下,术语完全可以实现统一的.
况且一些说法或理论,只要表达清楚,有什么问题就一目了然了,想掩都掩不住.模模糊糊的表达只能说明作者也是模模糊糊,谁还能接受这种折磨?
我是从来不在邱兄弟所说的"烂东西"上浪费时间.
统一术语,精简表达,事在必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6 10:30:20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6 17:19:36编辑过]
乌老请不要介意本人的表达,仅仅只是对这种情况带来的烦恼不胜忍受的表白,即然魔方已经可以在理论的某一个角度(状态预言)实现统一,就没有必要一阶一套术语,本人在N阶定律术语中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希望对改善现状有益.术语不统一已成为阻碍交流的第一杀手.
嗯,转法描述确实很重要。秋紫红 的适合 计算机,现在流行的适合 人的记忆与阅读。
而 “上下前后左右”适合中国人。不能说适合小朋友,外国小朋友就不适合了吧。
随着高级魔方的出现,对转法描述也是一个新课题。
符号的五花八门混乱的情况有其历史原因。因为魔方是国外发明的,流行的各种方法多是外国人发明的,结果就是各种相关资料多是用以英文字母缩写字母为主的表示方法来表示各种转动。作为魔方的最重要主体三阶魔方,用U U'U2等也确实足够了,L(左)、R(右)也符合老外认知的习惯。对于已经实际生产的,即有实物存在的高阶魔方,其实流行的各种还原的方法就其本身而言基本也是可以完整的表达各种转动的,我们如果只是学一种方法并沿用其表达符号也本来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但是由于各种方法的发明者和表达符号的发明者的研究是一种各自为政的情况,最终导致不同方法之间的符号使用出现冲突。这种情况在三阶里也存在,比如小写r,在有些方法里是表示右边两层同时转,而在另一些方法中却表示魔方整体转动。对于在电脑上实际不存在的高阶魔方,表达符号就更加不统一了。
要想建立一套简明便于推广的表示方法,有许多事情要做:
1.要有人将各种已有资料做翻译成用新的符号体系表示的。这是工作量很大的。虽然流行的各种方法的符号混乱,但是通过符号表达的内容很多是值得学习的。要学习就必须先看懂各种符号,哪怕是“垃圾”。
2.相关的软件也得跟上。现在流行的魔方软件工具比如cube explorer,还有各种JAVA工具,也是沿用国外符号居多。必须要有与新符号相匹配的软件工具才行。
RLUDFB这种表示法也有区分.
一种是把魔方固定不动,公式只用RLUDFB和MSE、~a、~s来表示;
另一种注重手法的表示,除了上面几个,还加入了rludfb和xyz,能让人更清楚怎样去拧.
2n及2n+1阶,任意二个平行表层间有2*(n-1)个不含中棱块的转层,每个表层分得n-1个相邻内层,UDLRFB表层以外各内层带一个层指示参数,由此可以生成一种N阶通用的转动表示法。
2,3阶:
UU'DD'LL'RR'FF'BB'
4,5阶:
表层:UU'DD'LL'RR'FF'BB'
内层:U1U1'D1D1'L1L1'R1R1'F1F1'B1B1'
6,7阶:
表层:UU'DD'LL'RR'FF'BB'
内层1:U1U1'D1D1'L1L1'R1R1'F1F1'B1B1'
内层2:U2U2'D2D2'L2L2'R2R2'F2F2'B2B2'
2n,2n+1阶:
表层:UU'DD'LL'RR'FF'BB'
内层1:U1U1'D1D1'L1L1'R1R1'F1F1'B1B1'
内层2:U2U2'D2D2'L2L2'R2R2'F2F2'B2B2'
......
内层n-1:Un-1Un-1'Dn-1Dn-1'Ln-1Ln-1'Rn-1Rn-1'Fn-1Fn-1'Bn-1Bn-1'
---------
注:每一步表示90度转
以上转动表示方式做到了N阶通用,避免了各阶一套方言
欢迎光临 魔方吧·中文魔方俱乐部 (http://bbs.mf8-china.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