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方吧·中文魔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魔方
查看: 205|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53位鲁班锁匠人传人奇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76
帖子
4639
精华
3
UID
6886
性别

智力游戏设计大师 八年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中国53位鲁班锁匠人传人奇人

编集整理者  龚永明

01秦老.jpg

智玩专家秦筱春致力于鲁班锁的创新,他将传统的六柱式鲁班锁改进为7柱、8柱、9柱、10柱、11柱、12柱,乃至15柱,并由此获国家专利。鲁班锁锁锁相连,就成了新的组合。秦筱春创作的“井字连方”、“连方塔”就是用多个鲁班锁连接而成。

02李铁墩img719044_2.jpg

万啃塔再现“难人木”绝技
一座再现古代建筑绝技“难人木”的万啃塔不久前由河北省安平县史官屯村农民李铁墩制作完成。这座用2000多根水曲柳木条、共凿啃1万多个制作的万啃塔高1.08米,重8.5公斤,塔身分为5层,每层都有八仙、花鸟等彩绘图案。“难人木”是不用铁钉、粘胶等任何辅助材料,在木料上凿出一定尺寸的“啃”,然后将这些木料相互咬合在一起组成的建筑技艺,它坚固而又美观,因为这种建筑工艺难度很大,所以被称为“难人木”。“难人木”建筑工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后来的建筑中,因使用了锯、斧、钉、胶等便捷的工具,“难人木”制作工艺便逐渐失传。虽然后人几经研究,也没能破解出其神秘的结构。
    今年60岁的李铁墩自从迷上“难人木”之后,前后花费了20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和实验,终于制作成了“难人木”结构的万啃塔。现在李铁墩已经把他精心制作的万啃塔搬上互联网,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魅力。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收起 理由
otischeng + 20 赞一个!
cube_master + 20 很给力!

总评分: 经验 + 4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76
帖子
4639
精华
3
UID
6886
性别

智力游戏设计大师 八年元老

20#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进入媒体的鲁班锁匠人传人奇人:
秦筱春(北京)  李铁墩(河北安平)  周安蜀(辽宁本溪)
沙英奎(天津津门) 黄淑莲( 河北丰宁)  霍仲田(河北邢台)
张恒泉(北京)  陈国龙(台湾)  王存槐(建国里小区)
朱龙江(湖北襄樊)  池新年(河北石家庄裕华区南栗村)  
史久堂(浙江舟山普陀)  冯乐耘(北京昌平区回龙观龙腾苑社区)  张兴久(河北省皇岛)  李遵酉(湖北武汉)  王松蒲(哈尔滨通河) 候全辰(河北沙河)  李浩(山东滕州)  徐颜(黑龙江)  
曹彦生(中国航天科工二院)  顾德先(上海奉贤南桥)
王震华(上海闵行华漕)  宫本福(辽宁丹东)  倪刚(吉林长春)  
王德文(原山东聊城,现住广西梧州)
陶帮斌(马鞍山博望区新市镇梅山村)  卢贵星(广东江门新会)
子鹿    徐琪林(江苏苏州)  王胜利(广东)  辛全生(天津)
蒋立营    李晓晨(云南) 诸葛文仓(浙江兰溪)
牛晓霆(北京)  龙岩   董夫成(山东省郯城)  
冯群(南京建邺双闸街道江湾社区)   
李兴运(四川凉山西昌泸州) 龚永明(上海浦东)  
李文涛(北京密云)  常跃辰(河南省巩义市鲁庄镇)
陈元(浙江桐乡乌镇) 李德贤(山西 忻州) 孙刚(甘肃定西)
王小林(浙江台州黄岩)  闫太和(甘肃天水秦州区齐寿镇后寺村)
赛连序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村镇脉田村)
吕文忠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半壁店村)
闫建国 (抚宁区留守营镇东石义庄村)
王中
孙锁金
董夫成(山东郯城董氏木作第十代传承人)
共53位

上海鲁班锁工匠三杰:
上海工匠顾德先
手工打造一座天坛祈年殿王震华
创建浦东创新鲁班锁益智文化博物馆龚永明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76
帖子
4639
精华
3
UID
6886
性别

智力游戏设计大师 八年元老

19#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龚永明魔方 于 2025-9-13 13:06 编辑

51王中.png

51山东锁.png

王中先生是鲁班文化研究专家、国家一级编剧。二十多年来,他深入研究圣匠鲁班,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和民间传说中精心搜寻鲁班故事,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细心探寻鲁班留下的遗迹,先后撰写了二十多万字的鲁班研究资料以及鲁班民间传说,其中《鲁班的传说》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中先生认为:“当代中国亟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鲁班原始创新精神。唯有如此,才能振兴民族工业。从长远看,必须将鲁班精神植根于青少年心中,勇于‘班门亮斧、国门亮剑’,中国才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创新强国,才能领先世界,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班门传人走天下,天下无处不鲁班。”山东人的老乡鲁班,是一位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巧匠,是一位极具智慧、创新创造的能手,是一位坚守道义、从善如流的君子。我们今天围绕鲁班锁等山东手造作品,让老手艺成为时代“金名片”,让“山东手造”品牌焕发新活力,绽放更加迷人光彩;我们传承鲁班的工匠精神,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深度耕作山东人文沃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注入山东文化力量。
鲁班锁,也叫八卦锁,传说是鲁班的发明,是一种榫卯结构的中国古代文化智慧的结晶。鲁班锁的形状和内部构造各不相同,一般都是易拆难装。在阴阳卯合、榫卯结构的穿插中,蕴藏着大智慧及深厚的哲理。鲁班锁由最初的三根、六根、九根木条组成,三维拼插,内部凹凸啮合,外观严丝合缝、十字立体,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八根、二十九根、六十多根,外观与结构变化更是无穷无尽。如今,鲁班锁材质颇为讲究,选择紫檀、花梨、酸枝等名贵硬木为材质,采用了嵌银丝、雕花等工艺制作。鲁班锁表面绘有祥云、如意、万福等传统吉祥图案,寓意平安美好。鲁班锁以传统工艺制作,结构精巧,集装饰性与趣味性、民间智慧与当代审美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鲁班锁的结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业首创的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的起源。
在明代《鲁班经》里,就有鲁班发明榫卯结构、斗拱结构的记载。清代的《四库全书》中,更详细地介绍了榫卯、斗拱结构的各种原理和制造方法。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的造型设计,灵感就来自于榫卯、斗拱。
中国科技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整个建筑为单体正方形,形似一个巨大的“鲁班锁”。这样的设计融合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和现代科技馆的特点,利用若干个积木般的块体相互咬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特点,蕴含着“解锁”“探索”的寓意。在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就有这样一件展品——鲁班锁。鲁班锁通过多媒体和实物形式,分为三件式、六件式、十二件式、球式等进行展示和介绍。据统计,鲁班锁可以组成的样式多达119963种,其奥妙精深由此可见一斑。
鲁班锁的精巧和缜密,正反映出鲁班“原生态”的创新精神和理想追求,反映出山东人民“汗水出天才,实践出真知”的风貌和品格,更反映出作为 “山东手造”所蕴含的深厚绵延的文化基因。
鲁班,凭借着对生活的爱心、做事情的专心,他发明了锛、凿、锯、斧,打造了门、窗、桌、凳、床,生产了碾、磨、臼、碓,建造了桥、房、殿、亭、阁,成为了木、瓦、石、雕、舟、车、机械、建筑等行业的“百工之师”。班门弟子走天下,自主创新“金饭碗”。鲁班文化正在逐步成为创造物质、精神两个文明的无穷资源。
古人云:“榫卯万年牢”。鲁班锁不用钉连,不用胶合,便能使事物牢固成型,这种美感给人天然质感,与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相一致。组件之间相互穿插和拥抱,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蕴含团结和包容,正是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合文化”,反映到今天,不就是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吗?最值得强调的是,鲁班锁更是吸收了山东本土的文化思想,即儒家“和而不同”的君子思想,拼接架构象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和谐理念,彰显出山东“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宽厚胸怀和人文智慧。

52孙锁金1.png
https://www.iqiyi.com/w_19rsbyfzyp.html
52孙锁金2.png

53董夫成.png

53董夫成1.png

在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现场,山东郯城董氏木作第十代传承人董夫成带着他研制出来的木牛流马前来参展。董夫成是山东郯城县马头镇高册社区仇高册村土木匠,从事着祖辈传下来的木匠手艺为生。为了不让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失传,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董夫成成功制造出1至17代鲁班凳、鲁班锁后,又进一步成功研究出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76
帖子
4639
精华
3
UID
6886
性别

智力游戏设计大师 八年元老

18#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49吕文忠.png

49吕文忠1.png

鲁班枕、锁、凳在华夏民族流传数千年,是鲁班大师杰作。后又经现代人的改革开发,使其更有实用、观赏、收藏价值。
今年67岁的吕文忠是三河市燕郊镇半壁店村人,作为鲁班枕、锁、凳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四十年来不断开发研究新作品。
曾做出俯瞰16道,横6层的鲁班枕,同时,研发出鲁班锁、大波罗塔等诸多器具,深受藏友的喜爱,被街坊邻居戏称为“赛鲁班”。
走进吕文忠的家,客厅里柜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鲁班枕、锁、凳,沙发旁边一个红绿相间,高约2米的巨型“大波罗塔”十分引人注目。
卧室里东南角的两张桌上摆满了北斗粮仓锁、九连环锁、机关锁等诸多物件,工艺精巧绝伦。
院内搭建的棚子是老人的工作室,平日里吕文忠戴上花镜伏案绘图、选材、制作享受着劳动的快乐。     
吕文忠说做为一个传统的木工,要用心用脑和体力,去加工每一件作品,才不愧对大自然的馈赠和鲁班师祖的创举。
秦皇岛老木匠巧手打造鲁班凳、鲁班锁,却无人传承

50闫建国.png

闫建国与他亲手打造的鲁班锁、鲁班凳。
不用一颗钉子、不用胶水,仅用传统的木工工具,把一块木料拼接组合,做成开合自如的鲁班锁和鲁班凳,靠着神奇的榫卯技艺,抚宁区留守营镇64岁的闫建国做出了2000多年前流传民间的鲁班凳和鲁班锁。
6月17日,记者来到闫建国位于抚宁区留守营镇东石义庄村的家,门厅最显眼的便是占据一面墙的展架。展架隔断上放置着大小不一的鲁班锁和鲁班凳。这些鲁班锁和鲁班凳工艺精巧、一榫一卯完美结合,都是闫建国亲手打造的。
说起钟爱的鲁班锁和鲁班凳,闫建国打开话匣子。他说,鲁班锁和鲁班凳源自2000多年前,相传是木匠祖师爷鲁班发明的,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它们讲究的是一种榫卯结构,在木头上挖出凹凸形状的榫卯,将凹凸部分镶嵌起来,便可开合自如。这些年,闫建国做的鲁班凳有七八十个,鲁班锁也有60多个。来家的亲戚朋友相中哪个,他大方送出。有人见这玩意儿稀罕,提议他挂在网上售卖,老闫不想这么做。
2000多年前的东西传承到现在很不容易。作为商品售卖背离了自己制作的初衷了,“卖一件少一件,等我干不动的时候上哪儿找去?”
更让老闫感叹的是,如今愿意静下心做木工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个。儿子在工地上当监理,也没跟着他学木工,与很多老手艺人一样,老闫也面临着老手艺流失和无人传承的无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76
帖子
4639
精华
3
UID
6886
性别

智力游戏设计大师 八年元老

17#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威海"守艺人"的坚持与坚守:赛连序与他的鲁班锁
2017-02-21 09:16:00
48赛连序W020170221337899703798.jpg
赛连序在自家院子里制作名为“喜盈门”的鲁班锁。图片来源:威海晚报记者孙大伟 摄
48赛连序W020170221337899745383.jpg
这个鲁班锁“中国结”,由146个零件组成。图片来源:威海晚报记者孙大伟 摄
48赛连序W020170221337899834430.jpg
经过多年的耳濡目染,赛连序的妻子也是玩鲁班锁的“高手”。图片来源:威海晚报记者孙大伟 摄
48赛连序W020170221337899925422.jpg
几个零件看似简单,但是在制作期间要经过精密的计算。图片来源:威海晚报记者孙大伟 摄
48赛连序W020170221337899995893.jpg
用几根锯条绑在一起,就是赛连序自制的简易锉刀。图片来源:威海晚报记者孙大伟 摄
48赛连序W020170221337900162887.jpg
赛连序在锯木条,为制作鲁班锁做前期的准备。图片来源:威海晚报记者孙大伟 摄
每逢周末,79岁的赛连序都会从居住的文登区高村镇脉田村,乘坐公共汽车来到威海城区,在街头叫卖一种造型奇特的物件——鲁班锁。
  传说春秋时代,鲁国工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了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让儿子拆开。儿子忙碌了一夜,终于拆开了。这种利用榫卯结构拼插而成的木制品,人们称之为鲁班锁。
  2月17日上午,暖暖的阳光晒进农家小院。赛连序搬出一张条凳,拿出一个工具箱子,在院子里制作鲁班锁。
  鲁班锁讲究的是一种榫卯结构,制作人对每一个组件的摆放位置都要心中有数。赛连序虽已高龄,但头脑清楚,不到一个小时,就做出了一个简单的鲁班锁。
  没有师傅传授,没有图纸照做,鲁班锁是赛连序学木工的时候自己摸索出来的,至今已经有了好几种不同的变化形式。赛连序给这些鲁班锁都起了好听的名字,有的叫“中国结”,有的叫“喜盈门”。有一个最大的“中国结”,由146个组件组成,内部结构繁琐精妙。
  赛连序做木工已经近60年了,家中的家具都是他自己做的,大多数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这些家具每块木板都见不到钉子,但是严丝合缝。
  与其说赛连序是一个手艺人,还不如称他为“守艺人”比较恰当,因为他有自己的坚持和坚守。
  赛连序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可子女都不愿意接他的班。赛连序也理解孩子们,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用一个月的时间打造一件作品,孩子们很可能吃不上饭。但是,他仍然很想收个徒弟,为的是把手艺传下去。
年复一年,赛连序就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农家小院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打磨着他的艺术品。 (威海晚报记者 王璐瑶)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76
帖子
4639
精华
3
UID
6886
性别

智力游戏设计大师 八年元老

16#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龚永明魔方 发表于 2025-9-13 12:07
常跃辰,鲁庄镇土生土长的普普通通农民,现年71岁,出生于木匠世家,从小就开始接触鲁班锁, ...

45孙刚0c5f-iryninx5437092.jpg

45孙刚9db9-iryninx5437089.jpg

45孙刚415.jpg

45孙刚de90-iryninx5437086.jpg

人物丨他用榫卯结构,把古典美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用榫卯结构,把古典美诠释得淋漓尽致
陇上非遗
一年前  
关注
榫卯的起源可追溯到河姆渡时期,先祖们为了造木房,灵机一动而产生可拆卸的创意,因此,榫卯结构比起汉字发源更早,历经几千年,至宋代而愈趋成熟。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作为一种巅峰技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
在今天,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情感表达的细腻,开始追求高品质的享受,尤其对传统家具与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要求很高。因此,榫卯结构所展示的建筑、家具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得到很好的体现。而道家思想的文化精髓在这些凹凸结合的连接结构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定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促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手工工艺品,孙刚,这位榫卯木制手工制作技术的传承人就是土生土长的定西人。现为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的孙刚,自幼喜爱传统木工技艺,十四岁及掌握绘图设计、开榫、套卯、雕刻等明清仿古家具的基本技艺,擅长运用多种榫卯结构技艺完成木雕花瓶制作。
2010年,完成鲁班锁藏宝阁,将传统榫卯结构与双面藏宝阁有机结合,历经两年制作完成,被北京故宫家具修复专家王秀林誉为“木艺奇绝”。2012年第十一届西安国际家具博览会上,榫卯结构木制花瓶赢得了国内外参观者的一致赞赏。2014年,第四代双耳龙花瓶成功申请获得国家外观专利。亦有诸多木雕高手反复研摩此花瓶工艺,终不能解其妙,更不能仿其器,被誉为“神品”。2016年获得国家专利。2017年10月,榫卯木制手工技艺入选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孙刚的榫卯木制手工技艺制作的花瓶完全是手工做出来的,一堆小木片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花瓶,每一片都不相同。它们每一小片的弧形最终要构成瓶子的整体弧形。每一个小木片的丝毫差池,必然导致整个花瓶的缺陷。制作花瓶总共二十多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选料。选料的工序不复杂,好木头做出来的花瓶金贵,差一点的木头做出来的花瓶肯定便宜。第二道工序就是下料,将大块头的木料切割成小木块。第三道工序是把小木块切割成小木片,这是最关键的工序。小木片的弧度就在这个环节把握。每一块小木片大小不一、形状不一。手工切割,没有图纸,没有成型的数据模块,一切全在孙刚的心脑里。切好了小木片,再进行后面的工序:打磨、组合、抛光……
除了花瓶,孙刚制作的手工艺品还有木制藏宝阁、清明上河图木桥复制模型、明清仿古系列家具系列书卷沙发、罗汉床、文房四宝、图章盒等。这些榫卯木制手工艺品构思奇妙,制作精巧,工艺精妙。其主要特征是巧妙运用楔钉榫、夹头榫、抄手榫、札榫(走马销)等多种榫卯结构,内含玄机,外不露痕,其外形轮廓流畅优美,花格变化多样,色彩古朴典雅。
不管是近在眼前的榫卯木制手工技艺还是榫卯结构的雄伟建筑,都体现出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几千年前,古人主张“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思想,顺应了自然规律,谋求万物为人类所用、人类与万物和谐相处。榫卯结构也最有效地利用了木材的特性,不用一钉、一丝的金属连接,全部采用凹凸结合的榫卯构成,达到了
实用和美观的完美统一。今天,我们传承的不仅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陇中文明的悠悠古韵,以及显现于这片故土上能工巧匠们的超凡智慧。

46王小林res01_attpic_brief.jpg

46王小林res03_attpic_brief.jpg

黄岩区上郑乡有位花甲老人痴迷一种古老的益智玩具,一拆一装中,玩成了民间土专家。这种玩具叫“孔明锁”,相传是由诸葛孔明发明,流传于民间。最近老人拿出了一个他亲手打造的超大孔明锁,咱们就从这里认识这种古老的智力游戏。
  拆了装装了拆,终于研究透了
  这位老人叫王小林,今年66岁,老人的家在上郑乡的山沟沟。5月15日,他拎出一个菜篮子,里面放着各种形状的木制玩具。比起超市里的高端货,这些木制玩具显得有些简陋。但细细了解,才发现里面暗藏玄机。
  老人随手捡起一个菱形玩具,让笔者试着拆开,本想着这有何难,可怎么都拆不下来。老人笑着接过它,三两下就把它一根根拆了下来,“这是市场上流传的最大的孔明锁——由33根木条制作的大菠萝锁。”
  随后,老王又从屋子里抱出一个更大的孔明锁,“这是用451根木条制作而成的,是目前我做成功的最大的一个孔明锁。”
孔明锁,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根据八卦玄学的原理发明的一种玩具。它曾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土木建筑固定结合器,不用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连接支撑,就像一张纸对折一下就能够立得起来,看似简单,却凝结着不凡智慧。锁的种类各式各样,千奇百怪,有四季锁、正方锁、菠萝锁等等,其中以最常见的六根和九根最为著名。
说起老王自制孔明锁的根源,还要追溯到2年前。当时,他的一位朋友手里有一个33根木条制作的大菠萝锁,解开了,却拼装不回去,就送给了他。老王一直很喜欢智力类的玩具,以前玩过九连环,对这个孔明锁非常喜欢。
  当时,他花了整整14天时间,终于将它拼装好。之后,他想进一步了解解法和拼装法则,于是又把它拆了,可是却怎么都拼装不回去。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晚,他竟然做梦梦见自己又将这个孔明锁拼回去了。醒来后,他立马拿起这些零碎的木条,跟着梦里的些许记忆,又将锁拼装完成。拆了装,装了拆,一遍又一遍,老王终于将这个大菠萝锁研究透了。
  老汉倾力打造13只不同式样孔明锁
  当一个玩具玩得熟透了的时候,大部分人就对它不再感兴趣了,老王却没有如此。当老王熟悉了大菠萝锁后,他没有丢弃它,反而想要自己制作一个。
  当时的他在一家企业当门卫,有大量的空余时间。说行动就行动,他找了很多木头,根据手里原有的大菠萝锁的样子,模仿着做了一个。看着这个制作成功的大菠萝锁,老王又萌发了一个念头,既然可以用33根木条制作孔明锁,那么肯定可以制作更大的孔明锁。
随后,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心里盘算制作一个更大的孔明锁。这是一个复杂的工序,木头的长短、宽度,凹凸的数量、角度,安装的位置、方向……都是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我都是一边加工,一边在脑子里计算、筹划,从来没有画过图纸,常常算得不准,又重新算。”老王说。
  第一次,他好不容易做出了一个由99根木条组成的放大版大菠萝锁,却发现这个大菠萝锁变形了,于是又重新制作。直到第三次,他终于成功了。“我发现这个木条要有凹有凸,有长有短,还要对称,差一根头发丝的宽度都不行。如果安装的时候发现稍微大了一点点,就用砂纸擦,反复试验。”
  接下来,老王自制孔明锁的想法一发不可收拾。他又接着制作出很多不同的孔明锁,有些虽然市场上也有,但都是他自己设计、自己加工,内部结构也和市场上批量生产的不同,“到目前为止,我一共设计过13只不同的孔明锁。”  
  计划用1047根木条挑战更大的孔明锁,  周围人对老王制作孔明锁都有什么反应?老王说,制作玩具的时候,房间里到处都是木头、木屑和工具,家人常说,做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不过,也有人称赞他做得好,他当时的老板就是其中一位。有一天,老板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做一个塔状的孔明锁?于是,他动起了塔状孔明锁的脑筋。第一次,塔顶做失败了;第二次,塔顶做了出来,下面却进行不下去;第三次,终于制作成功。“这个塔状孔明锁一共有180根木条,我做了整整一个月。现在要是将它拆了,我也不一定能安装回去。”
而那个最大的由451根木条组成的孔明锁,重达3.4千克。“制作这些孔明锁的时候,我常常忘记了吃饭。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这个锁应该怎么去制作。它的制作成本不高,就是费时,也就是个兴趣爱好。”老王告诉笔者,他还想用1047根木条做一个更大的孔明锁,估计需要半年多的时间。

47闫太和.jpg

47闫太和1.jpg

47闫太和1000.jpg

47闫太和2000.jpg

闫太和: 守住寂寞 传承竹子扎刻 “手艺”
秦州融媒
秦州区融媒体中心2月24日讯(通讯员 马旭辉)闫太和是齐寿镇后寺村的竹子扎刻艺人,今年46岁的他,通过自学把传统的竹子扎刻技艺和仿古建筑工艺融合在一起,在竹子扎刻作品上书写人生,并立志成为竹子扎刻技艺的传承“守艺人”。
竹子扎刻技艺是我国民间艺术瑰宝,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不少民间艺术作品。小时候,闫太和看到村里的老人制作竹子作品,非常感兴趣,自己也开始学着做,这一做就是几十年。
“我从小就喜欢扎刻技艺,有些老人在做扎刻的锁铆,是传承工艺,传承工艺鲁班锁,我就看着学,我就自己学会了,我一直就把这个手艺延承下来。”齐寿镇竹编扎刻艺人闫太和说。
竹子扎刻作品所用的材料十分简单,主要用竹条,竹片等,根据建筑物或是物体的特征开始扎制,刻成卯榫用于固定,有别于用铁丝简单固定,传承了中华竹木家具制作的精髓。
“大作品要装饰,不装饰就不好看,装饰的时候用鲁班锁的这个小口一点一点套起来的这个装饰品,出来它又大气又精湛,又漂亮。”齐寿镇竹编扎刻艺人闫太和说。
随着闫太和在竹子扎刻技艺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他创作出的竹子作品也通过快手微信等网络平台展出。一件件古朴大方、造型精美的竹子工艺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许多人纷纷前来求购,更有不少人慕名而来,上门向他学习竹子扎刻技艺。
“我非常喜欢闫老师做的蚂蚱笼等作品,我就打问了一下闫老师。我就过来和闫老师交谈了一下,就给我买了三样作品,摆在家里非常大气好看。”竹编扎刻爱好者冯彦林说。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竹子扎刻技艺的行列中,闫太和除了带学徒之外,还多次受邀到各中小学开展竹子扎刻讲座,深受师生的欢迎。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6月他被评为秦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7一有时间,我就把扎刻爱好一直做起来,做起来以后,就考虑能不能有爱好者,有想学的,把这个扎刻技艺能不能传承下去,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扎刻技艺。”齐寿镇竹编扎刻艺人闫太和说。(编辑 陈每阳)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76
帖子
4639
精华
3
UID
6886
性别

智力游戏设计大师 八年元老

15#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龚永明魔方 发表于 2025-9-13 11:59
   与孔明锁结缘,缘于1969年的武斗。武斗升级,工厂停产,他和几个同乡翻泸山逃回重庆江北老家躲避 ...

42常跃辰a0029928b6f586050d4ce11f16df743.jpg

42常跃辰QQ截图20210402072341.png

42常跃辰QQ截图20210402072400.png

常跃辰,鲁庄镇土生土长的普普通通农民,现年71岁,出生于木匠世家,从小就开始接触鲁班锁,逐渐形成一种爱好。早年间靠家族相传的木匠手艺为生,后来,一边和弟弟常向宏共同学习,一边自己钻研琢磨,由最简单的六柱锁延展到四十一柱锁,由规规矩矩的方形结构,逐步演变为球形、复合结构,到目前共有五十多种形状各异的鲁班锁。

43陈元QQ截图20210402072630.png

43陈元QQ截图20210402072439.png

43陈元QQ截图20210402072457.png

43陈元QQ截图20210402072529.png

43陈元QQ截图20210402072549.png

43陈元QQ截图20210402072608.png

43陈元QQ截图20210402072644.png

43陈元QQ截图20210402072707.png

酷!桐乡中学教师将2000多年前“手游”玩到家
今天我们就要讲述咱们嘉兴一位中学老师与“鲁班锁”的故事。
陈元,桐乡市乌镇中学一名普通的劳技老师,也是一名资深的鲁班锁玩家;在百度鲁班锁贴吧里,他更是一名有不小威望的小版主。最近几年他一直致力于对鲁班锁的制作和研究,他还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就是和其他鲁班锁玩家一起出版《中国鲁班锁简史》。
说起陈元和鲁班锁的故事,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在陈老师十多岁的时候,邻居家的一位老木匠送了他一把鲁班锁,当时他只知道是一个木头玩具,根本不知道这个木疙瘩就是流传千年的“鲁班锁”。2008年,陈老师因为要参加桐乡市劳动技能课比武,便第一次制作“鲁班锁”;从此之后,他便对“鲁班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发不可收。

44李德贤QQ截图20210402072741.png

忻州木构奇人李德贤:让“中华神木”走向世界。
王尔文玩,传说由木匠的远古始祖王尔所创,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出大量结合完好的多种式样的榫卯结构遗物,可以说是我国木构技术史上一项伟大发明。王尔文玩多为木质结构,类型多样,形状和内部结构各不相同。种类复杂多变,比较常见的就有几百种,如:球形、菱形、方形、菠萝形、动物形、宝盒形、宝塔形、古建筑形、十字形、双十字形等。同一种外形,可制作千千万万种内部结构不同的王尔文玩。可以说王尔文玩是榫卯结构的典范,用名贵红木制作的王尔文玩质量最为上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76
帖子
4639
精华
3
UID
6886
性别

智力游戏设计大师 八年元老

14#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龚永明魔方 发表于 2025-9-13 11:53
郯城县马头镇高册社区仇高册村工匠董夫成,土木匠董夫成制成“木牛流马”动力牵引四 ...

39李兴运QQ截图20210402071055.png

   与孔明锁结缘,缘于1969年的武斗。武斗升级,工厂停产,他和几个同乡翻泸山逃回重庆江北老家躲避。某日,在镇子一条陋巷里,见两个木匠师傅在摆弄一件由几根木棍拼合而成的玩艺儿,彼驻足看一阵,忍不住问是啥东西,答曰“鲁班锁”。这名字听上去既神秘,又新鲜,回到西昌,便想也做一个来玩。反复回忆所见,耗时3天,终于做出。它其实就是传统结构的穿插式6根结构孔明锁,乃最典型。
他以158根小木块拼装出了5000多种内部结构绝不相同的东西  泸山异人李兴运型又大众化的一种。
  喜欢爬西昌泸山的人也许早就留意到,三教庵后面的路边上,时常有一位满脸花白胡子的老人,在那儿卖孔明锁、鹅卵石。尽管鹅卵石生得有点乖或怪,上面写着些吉祥、励志的字,但游人往往更好奇那些形状各异的孔明锁。有十几种,随便游人去摆弄。
  一些好奇心重外加双手发痒者,伸手便拿起一件,左看右看之后,麻起胆子开始拆卸。原本严丝合缝相互交叉、咬合在一起的一个东西,被大卸成了6块。原来是些中部有着不同凹凸缺齿的长方体小木块。但要拼装回去,却不容易了,放下这块拿起那块,反复尝试,每一步骤都以为不会错了,却又总不对头,只好向摊主救助。
  摊主拿过来,三把两把,几乎闭着眼睛,霎时复原完毕。游人一时傻眼,却不服气,再来一次,却仍是不行。忍不住掏钱买一个回去细细研究。这便是孔明锁。
  孔明锁亦称鲁班锁、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鲁班在不使用钉子绳子胶水之类的情况下,将六根光溜溜的木块垂直交叉固定在一起,并将此法广泛应用在建筑上。相传后来是诸葛亮把鲁班的这种发明制成了玩具,世称孔明锁,曾广泛流传于民间。
  摊主叫李兴运,重庆江北鱼嘴镇人,1963年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国营西昌地区一砖瓦厂工作。由于他肯钻研,好琢磨,勤动手,很快成为厂技术骨干。从机械制图,到车、钳、刨、铆、焊各种机械加工、机器修理、木工活计,都能露一小手。
  与孔明锁结缘,缘于文革时工厂停产,他和几个同乡逃回重庆江北老家躲避。某日,在镇子一条陋巷里,见两个木匠师傅在摆弄一件由几根木棍拼合而成的玩意儿,他便驻足观看,忍不住问是啥东西,答曰“鲁班锁”。
  回到西昌,他便想做一个来玩。反复回忆当时所见,花了3天时间,终于做了出来。他时不时地做一个来玩,或送给朋友。
孔明锁种类繁多,常见的为6根组合,其次为9根组合。依照不同榫形,它们可以变出多种。如9根孔明锁,挑选其中的若干根,可以完成“**榫”、“七星结”、“八达扣”等。9种榫形要同时满足不同数量实现4种咬合结构,非常不易。退休后,李兴运对孔明锁的兴趣陡增,便一头栽了进去,一钻就十几年。如今达到怎样的境界?先说他那口精致的专用木箱。箱分上下两层,各层整齐插着150根小木块,两层共300根,全部统一尺寸,仅中部缺口有异,各根顶端有编号,依次分别刻有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大写字母。他仅仅动用这300根中的158根,每6根为一组拼装成一把孔明锁,每拼装出一把,就记下一组编号。3年多时间过去,到如今,此编号已记下厚厚一册,共计146页,每页36组,总计已达5256组,每组数据绝不重复。也就是说,他以158根小木块拼装出了5000多种内部结构绝不相同的孔明锁!
李兴运的孔明锁,最少的,由3根木块构成,最多的,已达32根。从3根到32根,这区间变化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无数系列。
如今,李兴运依然在孔明锁神奇的“锁眼”里埋头钻研,兴味盎然,劲头不减。

40龚永明QQ截图20210402071305.png

40龚永明QQ截图20210402071327.png

40龚永明QQ截图20210402071353.png

40龚永明QQ截图20210402071413.png

40龚永明QQ截图20210402071440.png

40龚永明QQ截图20210402071510.png

龚永明,国家高级玩具设计师,中国传统智力玩具博物馆筹备主要参与者,魔方吧拼板版主,民间拼板、鲁班锁和网络游戏设计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今年已经70多岁了。
龚永明家中存放着他多年来设计制作的大大小小几百个形态各异、造型多样的鲁班锁。龚永明指着客厅里的诸多摆件介绍了自己与鲁班锁结缘的经历。起初,他是研发七巧板拼图,然而在长期的摸索、钻研中,他发现,七巧板属于二维平面玩具,其保密性不强,挑战性偏弱,于是转身投入传统鲁班锁研究,他认为,鲁班锁是外形相同、构造不同、同形异物的物件,更有挑战性。对于即将退休之人的这一疯狂举动,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但他却乐在其中,并坚信自己一定可以。这份坚持和热爱伴随他已过十余载,十年磨一剑,如今他果然小有成就。
为了进一步传承鲁班锁文化,龚永明于2017年在上海浦东建立了第一家家坊鲁班锁文化博物馆,已申请专利几十项,同年3月在深圳考察后决定在深圳建更大规模的民族文化博物馆,成为深圳科思公司创始人之一; 2018年8月任深圳科思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申请更多的专利,落实“千智计划”,把多年的创新研究成果完成传帮带,进一步申遗落地深圳,让年轻一代来传承接班。
“我之所以一直坚持设计制作创新各种不同样式的鲁班锁,就是想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新一代年轻人更好的感受古人的智慧,切身体会榫卯的拼插结构,领略到中华艺术的魅力。”龚永明表示。

41李文涛QQ截图20210402071954.png

41李文涛QQ截图20210402072038.png

41李文涛QQ截图20210402072103.png

41李文涛QQ截图20210402072130.png

41李文涛QQ截图20210402072150.png

李文涛利用鲁班锁原理放大制成的椅子,能拆能合,4个方向可以各坐一名儿童,已经被一家幼儿园看中。
相传我国古代建筑大师之祖鲁班发明的一种小木器,俗称“瞎掰”,至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瞎掰”是我国古代奇巧锁扣类玩具的俗称,传说是由春秋时代鲁班祖师爷发明的,最初他是为了在游戏中开发自己孩子的智力,同时也作为考查徒弟业绩的一种手段,不久便盛传于世,李文涛是京郊密云十里堡镇靳各寨村的一位能工巧匠,父亲李玉勤是手艺高超的瓦匠。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使李文涛从小就对手艺人充满了崇拜,19岁那年,他成为本村老木匠王保山的第三个弟子。
今年72岁的李文涛,是密云区十里堡镇靳各寨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他却还有着市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玩具工艺大师等不同身份,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
李文涛花了两年时间,在院子里打造了一座完全采用榫卯结构的木制六角亭。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76
帖子
4639
精华
3
UID
6886
性别

智力游戏设计大师 八年元老

13#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龚永明魔方 发表于 2025-9-13 11:51
发明人李晓晨揭秘鲁班锁玩法

37董夫成7aec54e736d12f2ee3b5bb5f0e5f126584356885.jpeg

37董夫成9d82d158ccbf6c815b06dad6f9a3763233fa4004.jpeg

37董夫成a6282ad46fca439fb72092567565a20e (1).jpeg

37董夫成d000baa1cd11728b061fc77a886104c9c2fd2cd8.jpeg

37董夫成d788d43f8794a4c2f96393484b69dcd2ac6e39b1.jpeg

郯城县马头镇高册社区仇高册村工匠董夫成,土木匠董夫成制成“木牛流马”动力牵引四脚行 
民生经济网讯 2020年最后一天,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高册社区仇高册村土木匠董夫成,潜心钻研制作的诸葛亮“木牛流马”问世,为迎接金牛年的到来献上了一份厚礼。
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高册社区仇高册村土匠董夫成,今年54岁,从事着祖辈传下来的木匠手艺为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古老手工木制品被人为抛弃。
为了不让鲁班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失传,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董夫成成功制造出1至17代鲁班凳、鲁班锁后,又进一步成功研究出诸葛亮“木牛流马”。
这“木牛流马”由上百个木块、30多个螺丝和三个木齿轮组成,实现机械传动的原理。行走不是用轱辘,而是用牛的四只脚,通过动力牵引缓慢前行。(高军 摄影报道)

38冯群QQ截图20210402070452.png

扬子晚报网7月31日讯(记者 徐昇)俗话说,“榫卯万年牢”。榫卯构件不用一颗钉子,仅靠榫卯工艺,便可做到扣合严密、天衣无缝,使用千年而依旧坚固。南京市建邺区双闸街道江湾社区居民冯群,从71岁开始研究榫卯,今年85岁的他已打造出400多件鲁班暗榫动物玩具。这些玩具用不同形状的竹板榫卯结构拼插而成,只要找到“钥匙”,随时能拆能装。最近,他正在创作一套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大型龙舟作品,船上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已经做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76
帖子
4639
精华
3
UID
6886
性别

智力游戏设计大师 八年元老

12#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龚永明魔方 发表于 2025-9-13 11:31
王胜利玉雕实践|用玉石制作鲁班锁—让文化赋予传统工艺以灵魂
https://www.ixigua.com ...

33李晓晨QQ截图20210401122013.png

发明人李晓晨揭秘鲁班锁玩法

34诸葛文仓141a0006ae1918863e21.jpg

34诸葛文仓141f0002f1c604ebcc94.jpg

34诸葛文仓1545191537823994402795852090551.jpeg

34诸葛文仓15451915384482575706685550262657.jpeg

34诸葛文仓src=http_%2F%2F5b0988e595225.cdn.jpg

34诸葛文仓src=http_%2F%2Fwww.jhnews.com.cn.jpg

34诸葛文仓src=http_%2F%2Fwww.jhnews.com.cn11.jpg

匠人:诸葛文仓,1961年出生,浙江兰溪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诸葛亮第51代传人诸葛文仓先生做出的千奇百变的孔明锁

35牛晓霆QQ截图20210401123911.png

你知道“榫卯”吗?一个鲁班锁让他开始钻研中国木作文化,传承榫卯工艺!他就是匠人——牛晓霆!

36龙岩QQ截图20210401123944.png

龙岩木匠爷爷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魔方吧·中文魔方俱乐部

GMT+8, 2025-9-16 21:12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