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木 发表于 2006-6-29 10:56:02

此外,最好不要讲“簇的转动”,或者在前面的定义中提一提其意义。对于整个魔方,某一层的转动,意思很明确。分簇后,“簇的转动”当然是指该簇中原来属于某一层的那几个块的“层动作”,明白人心中有数,初来乍到者别误解为整个簇的动作。个别特例的确有“簇的转动”(表观现象),那好像也是几个簇的几个动作的联合结果,我没系统看过,恐怕好多魔方图案就是如此,例如3阶纯色的“换心图案”。

pengw 发表于 2006-6-29 11:12:4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乌木</I>在2006-6-29 10:56:02的发言:</B><BR>此外,最好不要讲“簇的转动”,或者在前面的定义中提一提其意义。对于整个魔方,某一层的转动,意思很明确。分簇后,“簇的转动”当然是指该簇中原来属于某一层的那几个块的“层动作”,明白人心中有数,初来乍到者别误解为整个簇的动作。个别特例的确有“簇的转动”(表观现象),那好像也是几个簇的几个动作的联合结果,我没系统看过,恐怕好多魔方图案就是如此,例如3阶纯色的“换心图案”。</DIV>
<P>乌兄,这也是很无奈的选择,子魔方变换涉及转动,该怎么表达?出个主意。</P>

乌木 发表于 2006-6-29 11:35:00

<P>据2楼表格,3阶的话,A、M和H簇的状态数分别为8!×3^7 、12!×2^11 和2^12,三者之积等于3.5432×10^23,这与《N阶定律》一帖的6楼数据(见下)不同,两者可以比较吗?</P>
<P>全色,3阶,8.8580×10^22 ;    纯色,3阶,4.3252×10^19 。</P>

pengw 发表于 2006-6-29 11:47:28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乌木</I>在2006-6-29 11:35:00的发言:</B><br>
<P>据2楼表格,3阶的话,A、M和H簇的状态数分别为8!×3^7 、12!×2^11 和2^12,三者之积等于3.5432×10^23,这与《N阶定律》一帖的6楼数据(见下)不同,两者可以比较吗?</P>
<P>全色,3阶,8.8580×10^22 ;    纯色,3阶,4.3252×10^19 。</P><br></DIV>
<P>注意,表中簇的状态数,是将簇视为完全独立的子魔方而计算的状态数,但不能以此数据计算魔方状态。<br>
<P>哦,忘了一件事,这些子魔方状态数都没有消同态,谢谢乌木</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9 11:53:17编辑过]

乌木 发表于 2006-6-29 12:08:02

说到此,我就不懂了。我想想,如果考虑不独立因素,3.5432×10^23这个值大概可以校正为魔方状态数的吧。比如,3.5432×10^23/4=8.8580×10^22 ,这或是巧合,或是说明两者有内在联系。

pengw 发表于 2006-6-29 12:44:2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乌木</I>在2006-6-29 12:08:02的发言:</B><br>说到此,我就不懂了。我想想,如果考虑不独立因素,3.5432×10^23这个值大概可以校正为魔方状态数的吧。比如,3.5432×10^23/4=8.8580×10^22 ,这或是巧合,或是说明两者有内在联系。</DIV>
<P>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做为三个独立的子魔方,每个独立的簇状态数都是簇内变换状态数X上自已的扰动关系数2,而做为结合在一起的簇,魔方状态数是所有簇内状态数的积X上扰动关系数2,这就是为什么你除以4就相同了的原因,严格地讲:A、M作为独立的簇还要消除同态,但这里并没有消除。</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9 12:46:17编辑过]

乌木 发表于 2006-6-30 19:35:20

<P>那么,也就是说:</P>
<P>3阶的话,A簇的A=8!×3^7个状态中,一半(A1)是簇内变换(即不牵连别的簇)而得到的,另一半(A2)是变换得到的同时,别的簇也有变换(我称之为“副作用”)。A1=A2,A=A1+A2。</P>
<P>对M、H簇类推,有 M1=M2,M=M1+M2 和 H1=H2,H=H1+H2 。</P>
<P>所以,A×M×H=8×A1×M1×H1,</P>
<P>《N阶定律》中的魔方状态数S=8.8580×10^22 =S1+S2(非扰动态数+扰动态数)=2×A1×M1×H1。</P>
<P>所以,3.5432×10^23/4=8.8580×10^22 ,这不是巧合,而是说明两者有内在联系。</P>

乌木 发表于 2006-7-1 01:15:39

<P>16楼说:“……严格地讲:A、M作为独立的簇还要消除同态,但这里并没有消除。”</P>
<P>那么,A、M值因消同态而变小后,必然使《N阶定律》中的魔方状态数S(原等于8.8580×10^22)也跟着变小(否则A×M×H/4≠S 了),是否《N阶定律》一帖的6楼所述的“国外官方网站发表的数据” 也有问题?(我不认为它们不能修改,但要慎重。)<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 7:42:52编辑过]

pengw 发表于 2006-7-3 07:25:20

<p>不好意思,这几天外出露营/漂流了,下面回答上二楼的问题:</p><p>-----------------------</p><p>1.H簇以外的所有子魔方都存在独立的二块对换变换,因此“簇内变换”对子魔方的描述确有词不达意之嫌</p><p>2.从实体魔方角度,二阶A簇与四阶B1簇都可以发生簇内独立的二块互换而不影响其它簇,而其它所有阶魔方都不可能存在这种现向象</p><p>3.所有子魔方(H簇除外),都存在用三交换不能让所有块复位的情况(最后留下二个块互换了位置),所有子魔方有二种扰动关系,因此所有子魔方存在自扰动问题.所以,对簇内/簇间变换的理解,应从变换角度而非魔方有几个簇的角度。</p><p>4.从上面分析可知,状态计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子魔方,即簇内变换状态乘上扰动关系数再除以同态因子。</p><p>----------------------------------</p><p>关于同态问题,独立的子魔方与魔方中的子魔方是有区别的,三阶中的A簇与二阶中的A簇的状态数相差24倍,这是因为存在中心块参照的必然结果。</p><p>而对于H簇以外的所以子魔方,都不存在中心块参照问题,所以,这些子魔方状态计算结果都要消同态,而一楼表中的计算都是针对独立子魔方,所以应该消同态。表中,A簇本质上就是二阶,除以24后,计算结果与国际官方组织的结果完全一样,所有计算结果与国际官方组织的结果并不矛盾,只是要注意区别:是独立子魔方还是魔方中的子魔方,中心块参照是否存在,是决定消与不消同态的唯一标准,适用于所有魔方或子魔方(H簇除外)</p><p></p><p></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3 7:33:09编辑过]

乌木 发表于 2006-7-3 13:09:59

<p>这“除以24”的消同态是对已获得的某状态总数的处理吧?。我的理解是:相当于这样--每个态可以绕它的纵轴旋转得4个表观不同的“花样”;6个面轮流向上,共得24个实质一样的“花样”。不必专门编程去消,只要最后来个“除以24”即可。如果要求得到具体的哪1/24个花样,而不单单是花样总数,则另当别论。(我们在计算“拼立方体”时就设法得到了具体哪1/24个花样,还好工作量不大,人机结合解决的,否则非得机器算的。)</p><p>我的理解中,还有另一种产生同态的原因。冬兄在本帖3楼的10、11条中说的,一个态--12n个态--12n^2个态……的过程中,例如 ,态A,做U,得态B,再U',又得同态A,等等。即使不让这种同态(有12n个)产生(即从第2遍开始,只做 12n-1 个动作),那么,对3阶来说,第3代也还有12×11个态,其中又有18对同态(因为动作 UU=U'U',UD=DU 等等),应该消去18个。3阶到第3代时一共得消去12+18=30个同态。注意,3阶1~3代为例,共1+12+12×11-18=127个花样不包括“旋转翻滚”而致的23倍的“重复”花样!</p><p>我的问题是,如果不考虑我在7楼说的、“随时随地”消除不时产生出来的同态的话,那么,到最后的态总数中必定含很多“水分”,仅仅“除以24”(我理解是消除上述6×4=24种旋转滚翻用的),是否也就消除了上述“另一种”同态(但愿如此)?</p><p></p><p></p>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基于N阶定律的魔方最短步数分析导论